往生之路 12
三、四修
淨土行者應當修行四修法門。四修的目的是用於策勵三心五念的修行,而達到速疾往生。
內容有四:(一)恭敬修;(二)無餘修;(三)無間修;(四)長時修。其中長時修是前三種修的共同需要。這是在因緣的控制上,使得它真實、純一、相續和長期。這樣因緣集聚的量就非常地真實、純厚、相續,由此就能速疾往生,以淨業速得成熟故。
(一)恭敬修
恭敬禮拜阿彌陀佛及西方聖眾等,這是「恭敬修」。一直到生命結束為止,沒有一天中斷,這叫「長時修」。
(二)無餘修
專門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專念、專想、專禮、專讚阿彌陀佛和一切西方聖眾等,不雜其他業,所以叫「無餘修」。一直堅持到生命結束為止,發誓沒有一天中斷,這是長時修。
(三)無間修
相續地恭敬禮拜、稱名讚歎、憶念觀察、回向發願,一念接一念相續,這樣不被其他業間斷,叫做「無間修」。再者,如果有貪嗔煩惱起來,則隨犯隨懺,不讓它隔念、隔時、隔日,常常使心地清淨,也叫「無間修」。總而言之,就是不被其他的業和煩惱間斷。這樣一直堅持到生命結束為止,發誓一天不中斷,就是長時修。
基於因緣上念念都是恭敬,那在心的建立上完全真實;再者,不間雜其餘的修,保證淨業的純一;然後,不為其他雜業煩惱間斷,保持相續;再者,每天都有一定的量,堅持到命終為止,它是長期的量。這樣滿足了四修,自然就任運自利利他,跟阿彌陀佛充分相應,一切的佛法在這裡無不具足。
回向
回向時特別要把握二利的行相、今時眾生的苦狀、善根回向的行相以及結果。
「自利」,就是行這個法門能夠解脫生死,而且能成就佛果。「利他」,就是盡未來際教化法界無量的眾生。今時眾生的苦狀,就是處在污穢的娑婆國土,又是五濁熾盛時期,眾生都被煩惱繫縛,免不了惡道和生死等苦。只有一心投靠阿彌陀佛,才有可能即生解脫。基於對因緣的這種認識,自己有一種很迫切的悲憫之心:「凡是隨著因緣建立修行所得的一切善根,全數即時快速地回向一切眾生,願一齊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!」這樣往生以後,那當然在那裡沒有任何惑業苦的畏懼,到達了大樂之地。
這就是有關淨土行者自身和此界苦難眾生上的一種關懷。這個心一旦認定以後,他會非常迫切地、毫無保留地把一切善根都回向給眾生。而且,在成佛因緣的切近點上會認識到,願一切眾生都速往無量光佛剎。這樣在回向上就能達到扼要。
那麼有了這樣的四修,又加上回向,那當然以緣起勢力極大的緣故,阿彌陀佛的助緣力極大的緣故,到時自然任運成辦了自利利他,一切的佛法都在這裡完具。
四、一行三昧
一心念佛的法門稱為「一行三昧」。按照《文殊般若經》的教示,要認識四個方面的內容:(一)外環境;(二)內環境;(三)修行的行相;(四)修行的果相。
外環境,就是要獨自處在空閒之地,遠離各種外境的干擾。內環境,是指捨掉各種雜亂的念頭,心就住在一緣上。修行的行相,指心繫在阿彌陀佛一佛上,也不必觀相貌,專稱他的名字即可。修行的果相,就是在這樣專一地修行中,就能見阿彌陀佛和一切諸佛,以及無量的聖境。
對此有人懷疑:為什麼不使人作觀,而直接讓人專稱名字呢?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?
這是由於行者自身障重,境很微細,心很粗劣,因此心與境不得相應而難以成就觀行。也就是,觀境深細,心識亂動雜亂,難以相應上去。那麼這一門走不通的話,佛悲憐無量眾生出苦無路,所以直接勸眾生專一稱佛名字。這是因為稱名很容易,只要六個字念得清清楚楚就可以,由此能相續不斷地持念下去就會往生,就會出現無量的淨土聖境,就能見一佛即見無量佛等等。因此,這對於障重眾生而言,是殊勝的方便。
專向西方
淨業行者應當把握緣起。按照《觀經》的教導,佛勸導在作觀、禮念等時都要面向西方,這是最好的。就像一棵樹,平時是往西邊倒,到了真正倒的時候,一定隨順西方而彎曲倒向,這是由習慣的勢力使然。心上也是同樣的法則,會受習慣力的支配,在自身還沒有達到無礙的境界時,當然在事情上是有妨礙的。比如,心習慣念生時的法,就不念死時的法;習慣念輪迴世間的法,就不念西方淨土的法;習慣於朝東,就不習慣朝西。這樣,為了使心專一地趣向西方,在緣起上很容易相應、很容易發生西方的觀念,應當使得心專一地朝向西方。這樣時時想西方,時時念彌陀,養成了習慣,到時自然就往西方歸。假使在工作、行住坐臥等不方便的時候,心中只作西方想也可以。
以上講了在緣起上要注意「專向西方」這個要點。
五、專修與雜修
在緣起上要辨認兩種修的效果和導致它的原因。這樣確認以後,作為西方行者,就會在一天中分配較多的時間用於專修,從而使緣起上加深它的濃度,由此自身決定往生。
(一)專修的效果
如果能像上面這樣念念相續,一直堅持到生命結束為止,那十個修十個生,百個修百個生,往生率是百分之百。
(二)成功的原因
原因有三:1.沒有外在雜緣而能堅持正念;2.與佛本願能夠相應;3.不違佛的言教,隨順佛語修行。
1.無外雜緣而能堅持正念
按照這樣三心、五念、四修,使得心處在真實的修的狀況裡,非常純一,念念相續,又有長時的保持,這樣當然不會落在外面雜亂的緣當中,時時心裡存著佛、存著淨土,一直到生命結束為止。緣起上一直保持這種趨勢,在臨終就會有非常強大的力量,由此直下就與佛相應而得到往生。
2.與佛本願能夠相應
能否往生就在於自心和佛是否相合,真實相合就真實往生。佛建立西方淨土,就是希望苦海中的無量眾生都能速疾生到他的國土,得到不退,速疾成佛。那麼他希望眾生有一個出離心,不願意待在穢土,一心想生到淨土。再者,他希望眾生有個菩提心,願意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,這樣來生他的國土,他就全攝受、全培養、全部加持。再者,佛成就名號,是想到眾生非常可憐,在輪迴苦海裡要有一個救生圈,只要抓住這個救生圈,就一下子把他鉤出來。或者佛成就光明,就是眾生只要持名號等,佛的光明就在他的心中作攝受等等。這樣的話,就知道整個彌陀願海大的體系,其中的要點還是自身要具足信願行。如十八願所說: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下至十念,若不往生,我就不取正覺。由此發展開來的,比如多修功德、全數回向、發菩提心等等,具足這些來跟佛相應,佛必然來接。
因此,如果能夠堅持三心、五門、四修的話,那當然自己已經非常隨順佛的心,儘量地不把心流落在娑婆世界,處在輪迴的因緣狀況裡,而是一心念著佛。這樣的話,的確時時都是在念佛、想佛,觀念淨土的殊勝莊嚴等,這樣就有欣求;不念輪迴的事,就有厭離。那麼自己願意離娑婆、願意生淨土,就跟佛想攝你去淨土的願合起來了。所以,這樣時時地作願,時時就和佛的本願相合而得到攝受。再者,發了大心,當作任何功德以後,都合集法界裡所有聖凡的善根,隨喜之後一致回向自他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,速疾成佛,普度眾生,這是淨土菩提心。這個心跟阿彌陀佛要普攝一切眾生成佛的悲願充分相合,那當然就得佛力加被。再者,在任何時處都是念佛念西方的話,只要一起這個念,就和佛攝眾的心合在一起了,越念聯絡越深。這樣的話,心心念念跟佛相應的緣故,自然為佛所攝,使得百即百生、千即千生。
3.不違聖教,隨順佛語而修行
這裡的「聖教」,指釋迦佛在三經中的教導、十方諸佛吐廣長舌相的勸導,以及諸大菩薩祖師造各種論顯佛密意的教導。總的來說,由於佛以一切種智的眼,徹見了往生西方的緣起道路,在經教裡就完全指示了往生正因,應當如此地起心,如此地作業,如此地回向等等。
那麼自身若修三心、五門、四修的話,所謂「三心」是釋迦佛在《觀經》中的指示,「五念」是天親菩薩造《往生論》攝集三經的修行要旨,「四修」是保證因緣的無誤、純一、圓滿、相續,這樣的話,就完全契合佛所見到的真實之道。就像一個人給你指示如何結出果子,那就是種子、水、土、陽光等配合必然生果。同樣,自身知道淨土上如何建立這些因緣,使得它一個一個不缺少,沒有錯誤,又時時注意保證四修不被違品所奪,那這樣的因緣是無誤的、圓滿的,又沒有違品,自然就全數往生。
(三)雜修的效果
如果捨掉心專注在淨土上精修,而修的是雜業的話,以這種緣起的狀況,一百個裡面難得有一兩個、一千個裡面難得有三五個往生。
(四)失敗的原因
1.雜緣亂動而失掉正念
如果心雜亂在其他緣上,東緣西緣,那麼心一下子就跑到淨土之外的境緣上了。這樣就失掉了淨土的正念,在一天當中沒有幾個念頭在阿彌陀佛上、在西方淨土上。從因緣的濃度上衡量非常稀薄,而其他方面的力量很大,這樣,由於常常沒有淨土正念的緣故,到時難得往生。
2.與佛本願不能相應
佛的願是要你出娑婆、生淨土,你卻不想出、不想生,當然和佛的心願不相合。佛要你一心投靠他,他好攝受你,就像救水員希望你一心投靠他,手伸向他、配合他,才好抓住你、救你;或者像一個藥王,已經成就了名號這種妙藥,就是要你不斷地吃。這樣的話,自己不順著救度者彌陀的願,也就是教你一心投靠他,你不投靠;教你專念、專禮、專想等等,使心一直跟他相應,他才好來攝你、加被你,讓你出苦海,你卻不去專一,世法佛法到處轉,東想想西想想,根本沒有幾念去投靠阿彌陀佛,當然就沒法相應,佛也沒辦法,這樣的話就難得往生。
3.與教相違,不順佛語
佛徹見了往生的緣起,如果按照佛、菩薩、祖師等的聖教去做,隨順了,那就決定往生。就像一個人教你怎麼做飯,隨順那樣做決定就出飯,如果不隨順就出不了飯。跟這個道理一模一樣,由於沒有隨順佛的言教切實地去做,反而相違,只是自己胡亂想一套,東搞搞西搞搞,又沒有集聚相應的因緣,那哪裡能出現成果呢?就像這樣,由於不順應佛所指示的緣起正道,因緣上不具足、不到量,又有違品,因此沒法往生。
4.繫念不相續
本來一念接一念地繫在淨土上,讓它不斷掉,這樣才能集成一個堅實的力量,就像相續不斷地去加熱,水才會開一樣。然而,自身繫念不相續的緣故,因緣上總是熱一下、冷一下或者變一下,這樣的話,到臨終時心力稀薄得很,也難得往生。
5.憶想間斷
念佛、念淨土、念出離等的憶念常常間斷的緣故,沒辦法形成一個很大的念力,大量的念頭都落在娑婆世界的染污緣裡,想求的就是名利享受。像今天的手機網絡是極大的雜染緣,心一旦陷入到這種因緣裡面,只會高速加重墮落生死和惡趣的業力。臨終恐怕一片慞惶,心亂得很,一點都沒辦法凝聚起念的力量,那當然在這麼亂的心當中現不出佛、現不出淨土,因此往生率極低。
6.回向不殷重不真實
由於心太雜亂,對於回向發願,只是念著文字口裡溜過去。但要知道,回向最關鍵的是心,沒有殷重真實的心,哪裡會有緣起呢?緣起就在欲上,心沒有像前面那樣密集、相續、純一地去修,當然具相的心是出不來的。這樣天天就只是表面應付,念過拉倒,實際不是真心想去。這樣的話,一百個假頂不了一個真,因此難以往生。
7.貪嗔諸見煩惱使得淨念間斷
修行上不認真,不能按照標準很純一地去做,這樣的話,就導致不念西方、不念佛、不念清淨,那就是念貪嗔痴、念五欲、念以我執為根本的各種顛倒見。在心的緣起上,不念淨就是念染,不念佛法僧就是念貪嗔痴,不念極樂就是念娑婆,因此,那一方面的念非常稀薄的緣故,這一方面的念就非常濃重。這樣的話,常常都有非常多的貪嗔以及見煩惱來使得淨念間斷,因此,淨業上的濃度是非常差的,這樣就導致難以往生。
8.無有慚愧心懺悔心
自身常常做出很顛倒的行為,明明是錯了,但是不能承認,不慚愧。做不到及時懺悔的原因,就被罪業所障,到臨終罪業抓住了心,難以現出清淨的影像,導致無法往生。
9.不能相續念佛報佛恩
不能如子憶母般相續地念著佛,報恩的心很弱,善心很差,這樣導致難以感通佛心。連報恩的心都很差,這表示善心的狀況太差了。如果是相續不斷地修,心念念在佛上,那會加重報恩心、投靠心等等的比例,越修就越深、越重。但是捨開了專修,對佛基本沒什麼感情,不知道阿彌陀佛有什麼恩,那這樣的話這是在念什麼呢?怎麼能跟佛相合呢?就像孩子從來不念母恩,就好像只是個影子在那裡,沒心的,那怎麼會感通?
10.心生輕慢,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
也就是有輕視、驕慢的心,這是障道的根源,而且,所做的事情常常都跟名利相應。跟名利相應就是現世心,這裡面大多數心都是往惡趣裡流,不是跟佛和淨土相應的善心狀態。這就導致心的力量全是往生死、往惡趣裡走的,集的力量太強,臨終就沒辦法趣向淨土。
11.人我自覆,不親近同行善知識
這是指貢高我慢,被驕慢障蔽了以後,不能親近同行的善知識,也就無法得益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心太高了,低不下來。本來淨土的法道要有善知識作為資助,幫著這位行者發展出他的信願行,攝持著他在淨土法道上發展。但是他貢高我慢,一直被驕慢蓋覆了心,沒辦法發起清淨依止的心和行為,這在緣起上就得不到助緣。因此,長期以來不能被師長的力量攝持到淨土法道中,心離得非常遠,他也不曉得怎麼進去。這樣表面修修,也難以真實地趣入,這導致臨終難得往生。
12.樂近雜緣,自障障他往生正行
喜歡親近各種雜亂的緣,障礙了自己,也障礙他人的往生正行。
總而言之,這裡說了十二個原因,就是指淨土的因緣上不能夠如理如量地集聚。成辦任何事情都需要因地是正的,也就是質上要正確,量上要圓滿,再者違品上要排除障礙。如果因緣上既無誤,又能圓滿地集聚,又沒有障品的話,那決定得果。這十二種狀況,就是因緣上不能夠無誤、圓滿,反面障緣的數量多、強度大,這導致往生的幾率非常小。
所謂的專修,就是非常注意因緣上要無誤,因緣上要圓滿,又要排除障品。由於他在因緣上完全把握住了的原因,與佛充分相應,因此往生率是百分之百;而雜修的情況,連百分之一、百分之二都很難達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