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佛土——拉吉準瑪淨土教言 1
第一佛土——拉吉準瑪淨土教言
此篇指示求生第一佛土——極樂世界之殊勝教言,分兩部分來指示:一、說者殊勝;二、所說殊勝。
甲一、說者殊勝
鄔金蓮師曾授記云:「能斷分別的措嘉化身——拉吉準瑪,將誕生於桑日宜夏。」《文殊根本廣續》中也有佛的授記:「此為大佛母幻化。」依此等授記,婆羅門聖天、帕當巴桑吉、伏藏師扎巴嗡西堅等一切印度藏土的智者成就者,皆斷定其為真實的大佛母。
依照蓮師授記、佛授記,一切印藏智者、成就者悉皆認證的,益西措嘉空行母所化智慧空行瑪吉拉準,即是說者殊勝。「大佛母」,指普賢佛母、金剛瑜伽母、妙音天女三身無分,或者解釋為,身為智慧空行,語為般若佛母,心為金剛空行。(「瑪吉」譯為「一母」,這是後人對大佛母的尊稱,她的名字叫做「拉吉準瑪」,合稱「瑪吉拉吉準瑪」,簡稱「瑪吉拉準」)
甲二、所說殊勝 分二:一、總明欲速成佛,當發願往生佛土;二、特示須一心發願往生極樂佛土
乙一、總明欲速成佛,當發願往生佛土
這位瑪吉智慧空行曾對其子嘉瓦頓哲就《空行密語教授二十一誓句》時說道:「欲速疾成就佛道,需要發願往生佛的淨土。佛土各式各樣,實為繁多,不可計數,語言難以說盡。」
成佛捷徑在往生佛土,原因有兩點:一、欲速疾成佛,關鍵在得佛神力加持;二、欲得佛神力加持,關鍵在生在佛前,得佛近增上緣的極大加持。
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裡有這樣一番問答:
提問:菩薩應當度化眾生,怎麼常常想要遇到佛呢?
回答:要知道,沒有入菩薩位,沒得不退轉地,沒得受記莂的這種情形下,如果遠離諸佛,那就會壞掉善根,會陷在煩惱當中不能自度,這樣又怎麼能度他?這就好像人乘船,在中間河流當中船隻敗壞,想救他人,反而自己淹沒在水中。也就是如果船不堅固,很草率地進去救人,到了中間船都敗壞了,自己都溺水,哪裡能度人?因此,這的確是有一個過程的。又好像一點熱水投在大的冰池裡,雖然能消融少許地方,但是那個冷力太大,會反轉過來,使得這個熱水變成了冰。就像這樣,菩薩沒入法位,如果很倉促地遠離諸佛,雖然有少許功德,由於沒有方便力的緣故,想化度眾生,只是能作少量的一點利益,反而又再墮落。
這個情況以譬喻來說,就像嬰兒不應該離開母親,行路不離開糧食,大熱天不離開涼風、冷水,大寒天不離開火,渡深水不能離開船,病人離不了良醫,而菩薩不離諸佛,比上面的這些迫切度還要大。父母、親屬、相知、人王、天王等等,都不能像佛那樣給予利益,利益諸菩薩脫離諸苦難之處,住在世尊之地,這是只有佛才能給予的最大的利益。
因此,普賢行願有常不離佛的願王,願中說:「願常面見諸如來,及諸佛子眾圍繞,於彼皆興廣大供,盡未來劫無疲厭。」
這篇教言實際是瑪吉拉準空行母對自己孩子的教導,應當說是以大智慧為他作重大的考慮,指出一生修行的方向與歸宿。這與佛曾經指導父親修念佛三昧,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《觀佛三昧經》裡有一段對話:
佛的父親曾經向佛說: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,為什麼不讓弟子來修行呢?
佛就對他說: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、神通解脫,不是凡夫所行境界,所以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
這篇教導被恰美仁波切全數收錄在成就極樂剎土的灌頂儀軌中。仁波切的用意也是想告訴後代行者,而且,用尊貴佛母的金剛句的指示作出證明。談到淨土,屬於極為甚深的境界,正如通常所說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。我們應當想到,是這樣的普賢佛母的應化,益西措嘉空行母的再現,而且是對自己兒子作重大生命方向的抉擇。她是般若佛母,有智慧能明見淨土真諦,指明對於這個世界無量尋常凡夫,極其重要的修行的道路。這個是一種大智慧的印定,是明見緣起後指出切實有效的成佛之路。
如理思惟
按以上所說,思惟說者殊勝和所說殊勝的涵義。思惟2分鐘。
乙二、特示須一心發願往生極樂佛土 分二:一、由往生難易門勸導真實修往生願;二、由五殊勝門教誡須精勤修往生願
丙一、由往生難易門勸導真實修往生願 分三:一、其他佛土非常人所能往生;二、極樂佛土凡夫皆能往生;三、勸導真實修往生願
丁一、其他佛土非常人所能往生 分二:一、往生其他佛土之資格;二、普通凡夫此生無力往生
戊一、往生其他佛土之資格 分二:一、三品大剎土;二、兜率內院等小剎土
己一、三品大剎土
其後又說:「此處,除極樂世界外,其他佛土,往生諸上品,需要無餘斷除二障,獲得八地以上;往生諸中品剎土,也需斷除細細品煩惱障,而得第一修道位之上;若欲生下品剎土,亦需根除我執,而得以現見無我法性之真諦,獲得見道,若未得見道期間,縱然發願亦不成就。
佛法深入學習後,發現淨土非常之多,我們每當了解一個,每次知道一個淨土,都會發生希求之心,畢竟那是佛的妙土,為菩薩眾所圍繞,有殊勝的助緣,能速疾成佛。而且,《普賢行願》也是這樣發願:「願常面見諸如來」等。
比如,隨著我們學習的進展,假使學過蓮師的《七品祈請》,就知道有五方佛土,中央毗盧遮那佛,以佛部眷屬圍繞;東方有現喜剎土,金剛薩埵由金剛部的眷屬圍繞;南方有莊嚴具德妙土,寶生如來由珍寶部的眷屬圍繞;還有北方事業圓滿剎土,不空成就如來由事業部眷屬圍繞;西方蓮花部就不必說,我們最熟知,有阿彌陀如來,由蓮花部眷屬所圍繞。平常我們學習哪部法的時候,相應地要觀這個是哪方佛的妙土,導師是佛尊,然後,聞法的師兄弟們全部都是勇士、空行,自然有一種對清淨佛土的嚮往。再回到這個世界上來,我們也會知道有五大聖地:中央金剛座,還有北方香巴拉淨土,西方的鄔金剎土,南方普陀剎土,還有在漢地東方的五臺山文殊剎土。對於這些諸佛如來的妙土,同樣地心裡有一種渴求前往的心,因為那裡,比如到文殊妙土,我們喜歡朝五臺山,的確妙吉祥佛尊就住持在那裡,十萬眷屬圍繞,非常地殊勝。歷代很多大德親自到了文殊淨土,這些我們很神往。其他香巴拉、普陀、鄔金也是如此。
再如,當學習過廣大的佛經後,知道東方不動佛妙喜世界的狀況。還有學習了《藥師七佛本願經》後,知道七佛如來所成就的妙土。又如《彌勒上生經》,告訴我們兜率內院淨土的狀況。又像《悲華經》裡講到,當時輪王千子等許許多多都是發願攝取淨土,宣揚一乘法門,普度眾生速疾成佛,那裡面也講到了文殊當來成就的妙土、普賢未來成佛的世界,這些都非常殊勝。又如《密嚴經》《華嚴經》說到密嚴剎土、華藏世界,這是圓滿的他受用報土,極為殊勝,我們是非常希求能生到這些殊勝的淨土。但是,萬法都是要在因緣完成的情形下,才可能實現果報,那麼,現在我們需要理性地去衡量,我在今生應當選擇往生哪個佛土?這個選擇分兩個部分來進行:一、極樂世界之外的大小剎土;二、極樂世界。
先不看極樂世界,在這之外很多的妙土,我們說既然是佛現前正覺住持的國土,當然都是一樣非常殊勝的,然後往生者需要的條件,那確實是由諸佛願力、剎土情形等來決定的。先觀察大淨土,我有沒有條件往生?
大淨土分成上、中、下三品。先說上品,比如要生密嚴剎土,這需要斷掉該斷的所有的煩惱障、所知障,達到八地以上的成就才能往生。也就是到了八地,他將獲得無分別自在、淨土自在等,那麼在這種高證量的情形下,是可以直接生到圓滿的報土。也就是,他的心已經清淨到這個程度了,所謂的煩惱障消盡無餘,所知障也是前面的部分全部都消除了,無分別達到了任運的地步,在這個時候,與之相應,他直接能感得現前就入到上等的諸佛他受用的報土中。也就是佛加持他的心,他現前到了這樣的一種不可思議事事無礙的那種妙土當中,自然就會感得這樣的妙土,這種妙土還不是其他的那些一地菩薩乃至七地菩薩所能居住的妙土。
中品大淨土,需要斷除了細中細的煩惱障,然後得到第一修道位以上,也就是二地以上的成就,才能夠往生。那麼,這裡的上中下大致地分成三種品類,讓我們會發生一點具體的了解。也就是,中品大淨土不僅要真正地現見法界自性,而且,還需要進一步在修道的歷程中,要開始消掉細細的煩惱品類。比如,我們學過《入中論》,裡面介紹了《華嚴經‧十地品》二地菩薩以上成就的境界。單就第二地菩薩而言,連夢中最細的那種犯戒的垢染也沒有了,是要這種清淨的程度,由清淨心而感清淨土,他將感得直接地能夠生到非常清淨的諸佛的報土。但就所感現的清淨程度而言,不如上品的境界,這是由於行者自身能感的力量的問題,相比於八地以上,清淨度差一些,所以所感得的妙土雖然勝過下面,但是不如上面。
要往生下品大淨土,也是需要得到見道的成就,也就是需要真正地見到無我法性的真諦,如同經中所說那樣。一般的開悟都要根身器界全部都化空的,何況達到初地呢?
那麼,如果還沒有得到見諦,雖然我對於這些非常地嚮往,而且我也不斷地發願,但是,單憑發願的因素是沒辦法成辦的,因為緣起上不具足。也就是,成就一個果,要因緣無有錯謬,而且所有的內涵要完全具備才能發生果的。發願是其中一項因素,但是由於在斷證的成就上沒有得到見道,所以就生不了下品大淨土,那麼往上更加如此了。雖然我是願生密嚴淨土等,非常地嚮往,然而我連初地的現見無我都沒有得到,那當然光是憑發願,更無法生到中品大淨土和上品大淨土了。
如理思惟
下面我們要非常理性地來觀察,我此生有沒有能生到三品大淨土的可能性。
按照《華嚴經》及《入中論》所說,證得一地菩薩的標準是具有十二種百功德。比如說,在一剎那能見到一百尊佛,能夠一剎那前往一百個剎土,能夠在一剎那間成熟一百個有情,能住世一百個劫,能在前後際各自入到一百個劫當中,而且一剎那間能證一百個三摩地等等。現在自己去考察:且不說二地以上,我有沒有獲得十二種百功德?由此自身得出結論:我今生能否往生上、中、下三品的大淨土?思惟1分鐘。
接著再衡量自身:不要說是一地菩薩,現在我真的證到了整個的虛空、世界,連同我的身體、心識全數都化空了,然後現見了本性,有沒有這種成就?或者說,按照我這種修行的進度,我今生能不能證到初地菩薩?這個都是自己客觀地去衡量,然後再看有初地以上的成就,可以生到三品大淨土,沒有初地以上的成就,今生是沒有可能性。思惟1分鐘。
己二、兜率內院等小剎土
雖未獲得見道,但對諸誓願學處戒律,僅細過的細分也無所犯而清淨罪過,又修諸善品,且精勤發願,也有僅可往生兜率內院等一些小剎土,但這也是困難的。
小剎土有兜率內院等。雖然沒有達到見道的成就,也就是並非是此生登上了一地菩薩的果位,然而修行是非常好,因果上非常地勝解,由此,對於自己所受的這些三乘的學處,連微細過失的微細分也不會犯的,持戒相當精嚴。這樣子在他的相續上沒有多少罪過的染污,因此他具有一個清淨的業,以這個清淨的業會感現清淨的土。再者,比如在修善方面會廣修眾善,在發願的上面非常精勤。就像這樣,有這些屬於凡夫地位的很好的修行。也是修得相當清淨的,善根非常足,願力非常強的,這樣是有生到兜率內院等剎土的可能。的確,歷代有不少的大德、很好的修行者,是生到了兜率內院等的小剎土。在《彌勒上生經》[1]裡也談到了,在修積上品十善的基礎上,還說到了行眾三昧,深入正定,才能往生。
像這樣理性地觀察,兜率內院等各方的淨土,當然都需要相應的條件,假使無條件能往生,那整個的穢土就沒有眾生了,因為眾生都希望能生好的世界,又不要條件,那就全部都生了,但實際上,是需要很大的福德善根、發願才能生得到的。清淨的心感清淨的土,不清淨的心當然不能感清淨的土,這樣就要落實到我自身上:我達不到見道的成就,再退一步去看,我能不能修得非常地好,我能否有一個非常強的因果上的定解,然後,以這個強有力地抓住我的心,在現前的分別心上面,我是勵力地斷惡修善,精勤發願,我有沒有這種程度?那麼這裡大佛母說,這個也是困難的。
戊二、普通凡夫此生無力往生
這些剎土,不是居住煩惱堆中的尋常凡夫的生處,因此,還須觀待長期的發願。由此緣故,尋常煩惱眾生,不得往生佛土。
進一步從因緣上考察,就我們這個世界來說,所謂的凡夫中的普通人或者平常人的情況。意思不是絕對的,如果都是就聖者修行來談的話,那沒有什麼好談,他已經得到了初地以上了,要生佛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退一步來說,是就凡夫來談的,當然凡夫根性有利鈍,善根有厚薄,煩惱有輕重,這裡就要分成兩種,就是所謂的平常的人和殊勝的人。殊勝凡夫就是非常地具德,由於累劫當中修得非常地好,資糧雄厚,善根很深,他們要生到小剎土是有希望的,但是還有廣大的普通凡夫,整日是在煩惱堆裡待著的。
什麼叫做「居住煩惱堆中」呢?見到好的就生貪,見到不好的就生嗔,稍微罵一句馬上心裡反應很大,一看到有什麼好的,競爭心很強,要麼就是喜歡享受,沒有很大的精進力,發願有口無心等等。那麼像這樣看起來,他就是屬於常人的狀態,叫做「平常人」。
平常人的狀況,他的相續中積資斷障的程度差,實際要說的就是,所謂的修前行上是難以達到量的。比如說,修暇滿、修無常,是不是就完全放得下今生的法?修輪迴、修因果的時候,會不會感覺整個世界就像大火坑一樣的?我哪怕斷命也不造小的惡?相關於這些個方面,有沒有真正的善的內涵?或者說再往內前行上來看,菩提心、歸依等等方方面面的修行質量如何?如果這個上面修心的程度差,那當然會發現,這個煩惱是沒辦法平息的,常常都是今天貪,明天嗔,一下子不高興,一下子又鬱悶等等等等,這樣子叫做「待在煩惱堆裡的平常人」。
對於平常人而言,不必說大剎土,連小剎土也根本就不可能往生的。意思是,就時間上的考量,我們這一生很快就到了中年,或者已過了中年,那麼後面的時間不多了,可能性較小。也就是,一個大好的時光、可以修行的因緣下,或者就會被世間的雜染因緣分散掉心,一下子被業風吹到這兒、吹到那兒,晃晃悠悠的幾年就過了,然後照照鏡子,也就是一個老頭子、老太婆了。這樣看起來,對於小剎土的往生來說,這一生的時間以及修行的進度來觀察,不是此生能生的,還需要在長期當中發願,意思是來生再接續、再發願、再進步,那看看是幾生能生得到。
到這裡來說,不像大剎土,單是發願也不會成就的,一定要初地以上。這個小剎土,不是說要高證聖位才能夠往生的,但是需要好好地發願,好好地積資淨障,到了一定的淨化的程度,才能跟那邊相通而直接地能現得出這樣的淨土。
如理思惟
反觀自心,繼續作理性的考察:不看別人看我自己,我多年的修行、身心的狀況如何?正面要看,我護三乘的律儀,是不是連微細品的微細分也不犯?我在修善上是不是非常廣大精勤?發願上是不是精勤?根子上我在因果上有沒有勝解?也就是,會不會非常信因果?在斷惡修善上非常地努力?在成果上,心裡是非常清淨的,很長時間當中沒有什麼煩惱的。要考察這個狀況。如果與此相反,身心狀況很不好,或者三天兩頭都有煩惱,那麼這樣子來衡量,我此生有沒有希望生到兜率內院等剎土?自己給自己抉擇。大佛母最後指示說,如果是一個具煩惱的一般人或者平常人,這一生是不可能生到佛的剎土。思惟2分鐘。
丁二、極樂佛土凡夫皆能往生
然而,由於無量光佛的願力,可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由怙主無量光親自承認的,因此,我們要著重在往生極樂世界的願上,由一切門徑發生精勤。
在十方的佛土當中有一個極為特殊的佛土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,這裡卻是平常凡夫能夠往生的。這裡說,這個平常人得到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,是可以即生往生到清淨妙土的,原因非常斷定,因為這是怙主阿彌陀佛自己親口承認的。也就是如第十八願等所說,排除五逆、謗法,如果能至心信樂,臨終下至十念都能往生,如果不往生我不成佛。
像這樣,看《無量壽經》等淨土經教,非常確信這是佛的願力,經過無量劫的積累資糧,已經完全實現了,所以,這是一個方便中的方便,因此,它對於廣大的普通凡夫而言,成了往生佛土的第一方便之門。
如果我們是個平常人,在這裡應當發現自己的道路:談不上初地以上成就,也談不上很好的具量的修行,那麼在即生當中單是發個願,不可能生大淨土,或者單是這一生發發願,沒有好的修行,也不能生小淨土;唯一的就是由發願門作為根本,是可以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。
在往生淨土的樞要上著力。往生淨土的資糧是信願行,正因是信願,要中心要就是願,所以需要由一切門徑,或者想盡一切辦法精勤地來修往生西方的願。
[1]《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》云:「佛滅度後我諸弟子,若有精勤修諸功德,威儀不缺,掃塔塗地,以眾名香妙花供養,行眾三昧,深入正受,讀誦經典,如是等人應當至心,雖不斷結如得六通,應當繫念念佛形像,稱彌勒名,如是等輩,若一念頃受八戒齋,修諸淨業,發弘誓願,命終之後,譬如壯士屈申臂頃,即得往生兜率陀天,於蓮華上結跏趺坐。」